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介绍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先后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宣布了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有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个项目入选。
《公约》中明确指出: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编辑、更新、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旨在扩大非遗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目前有136个国家的567个项目列入该名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旨在为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目前有40个国家的76个项目列入该名录。
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旨在宣传最能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非遗保护计划、项目和活动。目前有31个国家的33个项目或计划入选该名册。
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
昆曲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证书
昆曲(2008年)/ 古琴艺术(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8年)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8年,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中国篆刻(2009年)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 中国书法(2009年)/ 中国剪纸(2009年)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年)/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
端午节(2009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 格萨(斯)尔(2009年)
侗族大歌(2009年)/ 花儿(2009年)/ 玛纳斯(2009年)/ 妈祖信俗(2009年)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2009年)/ 南音(2009年)/ 热贡艺术(2009年)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年)/ 藏戏(2009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 西安鼓乐(2009年)/ 粤剧(2009年)
中医针灸(2010年)/ 京剧(2010年)/ 中国皮影戏(2011年)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2013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2016年)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2018年)
太极拳(2020年)/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和相关实践(2020年,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2022年)
羌年(2009年)/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
麦西热甫(2010年)/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2010年)/ 中国活字印刷术(2010年)
赫哲族伊玛堪(2011年)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