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以下简称“记录工作”)于2015年正式启动,旨在全面、系统地抢救记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形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题资源库。记录工作是非遗记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工作围绕每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开,资源建设分为两个部分工作:
一、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并进行数字化。
二、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问,
对非遗实践过程进行完整记录,
对传承教学的特色方法和重要内容进行记录。
另外还包括对以上收集和采集的文献进行整理,形成传承人的专题资源并永久保存;以及对上述资源进行加工创作,制作综述纪录片并进行传播。
传承人记录工作主要内容
-
活态影音记录
口述历史
非遗实践
传承教学
-
已有文献收集
纸质文献
缩微 音像 电子文献
实物文献
记录工作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组织开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遗保护中心实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承担规范指南撰写、咨询培训和成果验收等工作。
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展1800余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872位传承人的记录成果已完成验收。
-
2015年
4月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文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记录工作全面启动。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
-
2016年
7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下发。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
-
8月
丨
9月
-
培训班学员合影
-
2017年
8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出版。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十讲》
-
9月
-
培训班开班仪式
培训班学员合影
-
10月
-
第一批记录成果抽复查验收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
2018年
6月
此项工作正式更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
在山西平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一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展映了记录工作的部分优秀成果。
-
-
6月
丨
7月
-
展览现场
- 展映月期间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并举办了“和时间赛跑”工作论坛和三场单元活动。
-
推介会现场
-
单元活动海报
-
单元活动现场照片
推介会现场合影
-
7月
-
-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发通知,开展第二批记录成果的验收工作。
-
第二批记录成果抽复查验收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
2019年
6月
在浙江象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二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展映了记录工作的部分优秀成果。
-
-
6月
丨
7月
-
-
7月
-
推介会现场合影
- 同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下发通知,开展第三批记录成果的验收工作。
-
第三批记录成果抽复查验收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
12月
-
培训班学员合影
- 同月,记录工作示范项目“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和“沈少三——撂石锁”的制作扶持工作启动。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
-
2020年
6月
记录工作的成果转化项目“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共计20讲)在记录工作成果专题网站上线。
同时,介绍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的31篇“他们鉴证了文明”系列文章在国家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连载。
-
“他们鉴证了文明——非遗影像公开课”国家图书馆录制现场
-
12月
-
第四批记录成果抽复查验收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 传统技艺分会场
- 同月,国家图书馆线上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并于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期间举办线下展映交流活动。
-
- 同月,记录工作网络培训班上线,针对各类别的记录重点及验收情况,对来自全国的600余名验收专家、学术专员及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
培训班的14位主讲老师
-
2021年
8月
记录工作示范项目“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和“沈少三——撂石锁”的制作扶持工作完成。
-
-
9月
-
12月
-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国家级传承人路志正在接受访问
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金世元在接受访问
-
2022年
6月
国家图书馆与全国182家图书馆联合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
-